查看原文
其他

粤语流行曲(三)| 黄霑:粤语流行音乐新地位的确立(连载)

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
2024-09-11

“语言资源快讯”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,而是公众号管理者,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,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!






确立文化新位置






香港流行音乐,成为可以代表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一环,实在是在1974至1983这十年间确立的,耶鲁大学的萧凤霞教授说,香港新一代,是在解放前后移居香港的那一代人的子女。这些人此时大都步入中年,「从七十年代开始,这代人领导流行文化,大肆创作粤语流行曲,并本地电影制作掀起新的序幕。他们所创作和爱好的艺术形式,和海外华人囿于传统道德规范的文化世界大相径庭。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,实现了他们这一代香港人独具的抱负。」萧氏认为,香港这时期的流行音乐,至少有三种元素组成:一是对普通市民的关注(以许冠杰作品为代表),二是对中国英雄年代出人物的向往与共鸣(由关正杰唱的歌曲代表)。三是个人自由的表达和对爱情的温柔感触(以林子祥作品代表)。这些元素,不但港人认同,而且也普遍获得全球华侨的拥护,否则唱片销路,不会与日俱增。








1.文化身份





香港「艺术中心」举办的「香港六十年代——身份、文份认同与设计」展览,特刊上有展览策划田迈修(Matthew Turner)长文《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:将人民逐渐分解》。文中认「香港居民终于认定自己「香港人,一种模棱两可的结构体,比「居民」多一些,比「人民,少一些。这论调,引起过不少争议,却受到不少社会研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的认同。田氏又在文章的结论,把「香港人」的文化身份,描述为一种没有重心的散居文化,由多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,尤其是来自西方的价值观所形成。」他还说:「文化身份既非事实,亦非由教授来决定,而是大众想象力的产物。」社会学者及香港文化研究人吴俊雄认为:「这种本土意识,以至他所依附的更大的香港文化身份,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混成体。」本文作者认为这种「香港人」的本土意识确认,投射在创作态度上,变成一种力求上进与自求多福的心态。香港流行音乐创作人,不约而同,对作品水准有要求,希望脱离前人巢臼,不停将作品水平提升,令「香港人」作品,变成是高水准产品标志,使自己与作品受众,都可以引以为荣。






2.提高水平


(a)旋律创作





当然,香港流行音乐家都明白生存之道。在创作的时候,不会因为迁就个人喜好而置群众口味于不顾。因此,每位创作人都由迎合听众口味入手,然后伺机而动,慢慢地引领他们,提高口味。陈守仁、劳伟忠联手做过粤语流行曲研究,在1980年的《中大学生报》发表过《粤语流行曲综论》。文中引述顾嘉辉在《香港电视》杂志的自述:









「基本上,我是迁就观众的口味。我累积了长期的经验,每首新歌推出之后,看观众反应,从中了解观众的喜好。不过,我也不是死跟着观众的,我是慢慢的,尝试性质的带动流行歌曲的潮流。」








顾的不断尝试提升个人水平,本文作者因和他长期合作,所以知之甚稔。他努力要求作品不落俗套,最怕寻常(ordinary)。有时全曲有一二乐句落入前人惯用格式,必然尽力修改。因此他的旋律很少重复自己,每首几乎必定带给听众新的喜悦。他极为好学,常常感到一己不足,两次赴美进修。而当电脑音乐软件面世,便已率先采用,是香港流行音乐界中观念极先进的作曲家。顾嘉辉的旋律,非常动听,时常令听众在聆听两三次之后,即能随歌哼唱。他佳作之多,与世界流行音乐界名人相比,殊不逊色。现在挑两首他的杰曲,略作分析。








《家变》(见附录-页204)是顾嘉辉 1977年作品,用较少见的 AABC 体写成。全曲采短调(minor key)调式。旋律西化,与一般港产歌曲味道,全不相同。中段节奏进行变成两组三十二分音符,有重句的模式,而其实是巧妙的用音重叠,手法新颖,港产歌曲,前所未有。到末段C,一气呵成,而在第二次重唱时,将末句「永恒」,升高八度,由罗文以假声(falsetto)演绎,荡气回肠,余音不绝。







如果说《啼笑姻缘》标志着香港粤语流行曲再兴起,这首《家变》才真正确立了香港旋律的新风格。因《啼笑姻缘》仍然有传统的粤曲影响。《家变》却完全摆脱了粤剧粤曲影子,旋律与歌词,演唱和编乐现化感浓烈。港产粤语流行曲,由这首歌开始,正式迈上「雅俗共赏」大道。歌词警句,变成港人口头语汇,常常在不知不觉间被引用,直至廿一世纪,依然未有改变。







《强人》与《家变》又截然不同。《强人》(见附录-页205)最令人注意的是节奏,一开始就是刚加鼓(conga drums)的「双时值」(double time)急促节拍。旋律却颇舒除,是「慢唱快奏」的现代处理。旋律线表,和《家变》,完全异趣。







第二句由低音急跳七度,第四句重复同一手法,而第五句进入六句下跳八度,有令人捉摸不到的「旧中有新」喜悦,全曲是A-B-A- C体,结句暗中与第二句遥遥呼应。全曲浑成一体,有如长江大河,滔滔奔流到海,冲进无涯。








这两首旋律,一首写成在1977,一首1978,是顾氏精彩佳作,为香港粤语流行曲显示出新方向,与国语时代曲及欧美流行歌都有显著不同,真是萧凤霞所谓「属于自己的文化」。香港歌曲易记易唱,而且旋律进行方式,别地所无,西化之中,又有隐约可辨的「东方」韵味。这两首顾嘉辉金曲,堪为代表。





(b)歌词内容




清代大曲家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的《词曲部》说:「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鄙,宜蕴籍而忌分明;词曲不然。话则本之街谈巷议,事则取其直说明言。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,或初阅不见其佳;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,便非绝妙好词。」这种「力求显浅」的写词曲方法。香港新一代词人,在七八十年代不约而同地争相采用。无论郑国江、许冠杰、黎彼得、卢国沾、黄霑、邓伟雄等全都如此。因他们精通填词之道,知道歌词与诗不同,是写来唱,写来听的,必须显浅,才入耳明白。而且歌词是要填进旋律配合音韵的,因此唱出来好听的歌词,才是最佳作品。这一时代的粤语流行曲,最多一韵到底。双声叠韵,内韵仄韵,经常出现。这都是写词人利用声韵上的特点,尽力使歌曲唱来音韵铿锵,有声情之美。香港粤语流行曲词人各有风格,有豪放、有悲凉、有婉约、有蕴藉,有想象丰富、有结构聚密,因需词人和作品太多,难以一一论述,而且坊间已有朱耀伟博士巨著《香港流行歌词研究》和黄志华的《香港词人词话》,再加论述,亦不外增加些因为主观不同而引起的不必要辩论。所以本文在这里,只集中讨论这时期歌词的内容特色,不再将词人词风逐一讨论。何况,各词人不少仍然时有作品问世,其中词风亦有改变,所以,亦不宜遽下结论。







香港的粤语流行曲内容是丰富的,题材是多方面的,不过大部份是情歌。这个现象,曾是批评家的热门话题,而词人本身,亦有提出所谓「非情歌运动」的。但流行曲绝非言志的好媒介。词人的第一要务,要令作品流行,抒发一己感情,并不在考虑里边。如果抒发感情,可以令作品流行,那自然无碍;但却不宜本末倒置。一首歌,连制作,所费不菲,身为制作队伍一员,应在所有可能范围内,令歌曲达到流行的目标,这才是应有的专业态度。文化评论人常常不知就里,以外行目光评价内行运作,提出些根本绝少考虑可能的标准,加诸创作人身上,实在除了令行业中人摇头失笑,和在某些程度上误导一些无知读者之外,起不了什么作用。写流行曲,要考虑听众如何用流行曲。而在恋爱期内的青年唱片买家是重要消费者。流行音乐人,投其所好,无可厚非。这现象,和大学因同学热衷文化研究而多开此类课程,其实全无分别。而青年歌迷,从不认为情歌多是个坏处。情歌写得不好,才会惹批评。







香港1974年到1983年的粤语流行曲歌词,最大毛病是芜杂。那是唱片行业赶工的结果,也是香港任何工业都有的通病。只求在限期之内赶出作品的要求。往往令歌词有不少不应有的沙石。例如,邓丽君的《忘记他》里面一句「等于将方和向抛掉」,「和」字理应删去。又如汪明荃唱的《勇敢的中国人》里「热血拼抛」的「抛」字,实在用错。血能洒能流能喷能染,却不能「抛」。如果作者多点时间推敲,这些毛病,应该可以避免。花多一些时间去除草,花园会精致一些,不过,这些其实都是「马后炮」「风凉话」。因作词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多看一两遍。也是那时香港社会的无奈:根本没有精雕细琢的空间和时间。「借来的空间·借来的时间」,一切只好匆忙地赶,赶上期限,交货交差,再说其他。另一个颇为显眼的歌词毛病,是句法和语法有问题。像仙杜拉唱的《啼笑姻缘》首句「为怕哥你变咗心」,多出个「咗」字,于是时空很混淆,文法和语法出了错。蔡枫华唱的「无人触摸似废堆」,也有语病,句法不太通顺。至于强拍误填虚字,倒是小毛病,大概也是穷追猛赶,严重缺乏推敲时间衍生的。不通的语句更从来不少,如《猛龙特警队》的「我真勇毅」,《浪子心声》的「人面多险诈」,《双星情歌》的「两心相邀」「心相允」都是生硬欠通的句子。不过,香港听众似乎也不求甚解,提出异议的几乎没有。即是以专业词评人士自居的也走漏了眼,未见有过批评。




  








但整体来说,香港粤语流行曲,的确有过不少精品,这些歌用现代人说话,写现代人心声和感受,坦白直率,毫不掩饰,也不退让。和《问我》一曲所谓「无论我有百般对,或者千般错,全心去承受结果」的「我系我」态度一样,香港歌曲写出了这一代人的自我意识,所以行销各地,处处得乐迷认同和共鸣。即使身居外地,没有「香港人」本土意识和文化身份的,也被歌曲中澎湃的真情所动,丝毫不因所处地方不同,而感受有异。






(此为黄霑2003年博士论文《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:香港流行音乐研究(1949-1997)》之一节,标题为《确立文化新位置》,个别体例本刊做了改动)

---END---

本期编辑:丁俊钦、曾柔佳

本期审读:丁俊钦

责任编辑:甘于恩

图片&部分文字资料:网络(侵删)

投稿邮箱:jnufyzx@163.com


往期回顾:

粤语流行曲(二)| 黄霑:十年乐坛缤纷灿烂(连载)
粤语流行曲|黄霑:许冠杰流行曲的特点与不足
博士论文撮要 | 黄霑: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:香港流行音乐研究(1949-1997)



(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,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,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。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,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,积少成多,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。谢谢各位!)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语言资源快讯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